分享成功

安陆:老把式VS新农人,这条“稻”路很潮!


安陆:老把式VS新农人,这条“稻”路很潮!



在安陆市洑水镇聂寨村

有一对种粮父女兵


父亲是“会种地”的老把式

女儿是“慧种地”的新农人

在“老实勤恳”和“年轻新潮”

相互碰撞之下

一老一少两代农人

在广袤的田野上走出了一条新“稻”路



聂运付,安陆市农富家庭农场主。当下正是水稻育秧的关键时节,他的家庭农场正在全力赶制着乡亲们的秧苗订单。


一条4米长的育秧生产线,经过上盘、铺土、播种、覆土等一系列工序,秧盘成品就能快速制作完成。




“流水线作业今年是第五个年头,原来是用人工,耗时费力,现在技术不断提高了,流水线作业一天能生产四到五千盘。”聂运付说道。



在一旁的育秧大棚里,一盘盘秧苗破土而出,株株秧苗青翠欲滴、长势良好。


“这是华夏香丝品种,米质好,因为是再生稻,可以收割两茬。4月20号左右种,8月20号左右收割。等生长一定周期后,还能收割第二茬。”聂运付告诉记者,这几年通过带动周边村民引进种植香稻,村民每亩稻田可增收260多元。





聂运付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,早在2004年,他外出务工发现可以用先进机器设备从事农业生产,便萌生了改变家乡落后农业生产方式的想法,不仅接下了家里这份接地气的事业,还陆续接下了乡亲们手中种不了的地,成了村里最会种地的人。


20多年过去了,聂运付种的地从几十亩发展到了现在的500多亩。田里面的“种田经”是摸透了,可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当地种地效率低的问题。







“新农人”聂嫚的出现,

给他提供了新的思路,

让农场开始探索规模化道路。





2020年,聂运付的女儿聂嫚深受父亲的影响,放弃自己园林设计专业的广阔前景,辞去了外地高薪工作,回乡追随父辈的脚步,用全新的思维耕耘土地。



“随着我们家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,也需要相应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和农业方面的知识,爸爸的‘老把式’很显然,已经满足不了发展需要。”聂嫚说道。



老雁带新雁,新雁变头雁。


在女儿的建议下,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,聂运付购置了新机具,扩大了农场水稻种植服务范围。聂嫚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、接触各种新理念,把更多精力放到优化种植结构和拓展销路上。


在“老把式”的协助下,聂嫚带动了更多农户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“稻”路。 “带动了50多户农户,5000多亩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。”





老一代有老一代的经验,

少一代有少一代的智慧。


今年,父女俩还将继续探索水稻与大球盖菇轮作种植模式,不断开辟乡村振兴新“稻”路。


“我得加紧跟爸爸学。”聂嫚说,“他不仅是我的‘田间管家’,更是我的‘种田导师’,让我从一个‘门外汉’,成长为一个还算合格的‘新农人’。”


“ 以前卯足劲种田,想着供孩子上好学走出去。如今足劲种田,孩子回来了,让她知道种田也能种出事业、种出底气!”在聂运付看来,“新农人”女儿有无限可能。在女儿的接力下,种田也有了更多可能。


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支持楼主

2人支持

阅读原文 阅读 7640 回复 1
举报
全部评论
  • 默认
  • 最新
  • 楼主
  • 槐荫往事 LV1 论坛新丁
    2楼
    4-16 13:09 · 湖北
    回复
你的热评
游客
发表评论
热点推荐

安装应用

随时关注身边时事,认识有趣的人

免费下载孝感槐荫论坛
这是app专享内容啦!
你可以下载app,更多精彩任你挑!
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!
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!
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!
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