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到了!是孝感雕花剪纸制作的婚书啊
8-26
淡似春风
来自湖北
孝感槐荫论坛
今年3月,71岁的池福新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。但对他来说,比个人荣誉更珍贵的,是女儿池泉接过了他手中的刻刀,成为孝感雕花剪纸的市级传承人。[color=rgba(0, 0, 0, 0.9)]她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创新成果:“我们让剪纸与廉政文化、孝文化深度融合。看,这是我们创作的‘梅兰竹菊’四君子系列,象征清廉高洁;这边是古代清官和现代先进人物事迹的剪纸;我们甚至用剪纸表现法律条文,比如这个‘警钟’作品,寓意警钟长鸣。”[color=rgba(0, 0, 0, 0.9)]“我们把剪纸婚书裱在卷轴上,像一幅书法作品,可挂在新房里。婚书上刻着龙凤呈祥的图案,‘写’有爱情宣言,新郎新娘能在上面郑重签名。”“我们现在开了网店,售卖一些文创产品。更重要的是开展线上教学,无论人们身在何处,只要感兴趣,就能在家跟着学、跟着刻。非遗传承也要跟上时代步伐。”池泉说道。[color=rgba(0, 0, 0, 0.9)]
8月21日,在孝南区文化馆
父女俩向记者讲述了
他们如何让这门古老艺术
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故事
“一坐就是一天”匠心传承源于热爱与坚守
“我小时候看着母亲剪纸长大,
后来便爱上了它。”
池福新眼神中满是回忆
孝感雕花剪纸
顾名思义,以“雕”为主
艺人需将画稿
固定在柔软的雕花纸上
再置于蜡板之上
用自制的小刻刀精心镂刻
“
“学习这门技艺,急不得。”池老笑着说,脸上洋溢着匠人的从容,“恒心和耐心最为重要。有时候创作一幅大作品,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,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。但当看到一张平淡无奇的红纸最终变成有生命力的艺术品,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。”
父亲这份沉静的热爱
深深感染了池泉
“父亲刻纸时,仿佛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他和那张纸。后来我也拿起刻刀,才真切体会到他所说的‘心静’和‘成就感’。这是血脉与技艺的双重传承。”池泉说道。身为孝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
孝南区文化馆馆长
池泉更多地思考着
如何让这项非遗“活”在当下
“过去,雕花剪纸是‘女红’,是女子用来刺绣的底样,给公婆做鞋样,给丈夫绣荷包,给孩子做肚兜,它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,本身蕴含着深厚的‘孝’文化。”池泉拿起一幅作品,话锋一转,“但如今,不能让它仅停留在过去。”
在孝文化方面
他们创作了“孝感三孝”
董永卖身葬父、黄香温衾、孟宗哭竹
的故事系列
“用剪纸讲述
我们孝感自己的故事”
[color=rgba(0, 0, 0, 0.9)]谈到即将到来的七夕节
父女俩的脸上
露出更具烟火气的笑容
如何吸引年轻人?
他们有一套“甜蜜计划”
“除了传统的小喜字、小福字摆件,我们最近推出的‘剪纸婚书’特别受欢迎!”池泉拿出一幅装裱精美的卷轴作品展示给记者,“这不仅是一幅剪纸,更是一份可签名的婚书,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婚恋仪式完美结合。”池泉说
“这既有东方古典的浪漫,
又有独一无二的纪念意义,
成了很多年轻情侣的爱情‘吉祥物’。”
[color=rgba(0, 0, 0, 0.9)]让剪纸回归生活
是池家父女共同的目标
“传承不能固步自封。”思维活跃的池泉表示,“我们要在传统构图和元素基础上,融入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设计。”他们采取双线并行的实践方式:线下,坚持让剪纸“进学校、进社区”,开展手工课培养兴趣;线上,则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。工作室里
池福新依旧耐心地刻着新作品
池泉则运用新技术
推广着老手艺
[color=rgba(0, 0, 0, 0.9)]两代人的身影在这一刻重叠
那“沙沙”的刻纸声
既是传统的回响,也是未来的足音
一张红纸,一把刻刀
正在这对父女手中
剪出无穷新意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