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 “污水荒山” 到鸟欢鱼跃,这里蜕变的秘诀是……
昨天 11:15
一只胖大海
来自湖北
孝感槐荫论坛
在江汉平原的腹地,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历经十余载的生态修复与精心呵护,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华丽转身。这片曾经被工业污染与粗放农业侵蚀的土地,如今已涅槃重生,成为水清岸绿、鸟欢鱼跃、产业兴旺、百姓安乐的生态乐土与希望田野。十年的坚守与付出,不仅深刻改变了朱湖的自然风貌,更重塑了其产业结构与居民生活,书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赞歌。壮士断腕换新颜:环境治理的“朱湖决心”“记忆中的朱湖,曾是另一番景象。”8月18日,站在白云悠悠、绿色葱茏、生机勃勃的朱湖湿地菱角湖绿道,70多岁的居民周自桥说,“这里一度是朱湖脏乱差最突出的地方,现在已经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地。”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,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,这里及周边聚集了大大小小10多家小型电子厂、养猪场和奶牛场。这些企业在带来微薄收益的同时,也给朱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打击。工厂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,致使往日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,鱼虾绝迹;养殖场的粪便与废弃物随意堆放,空气中常年弥漫着刺鼻的腥臭味,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。湿地生态系统岌岌可危,生物多样性锐减,朱湖的“绿水青山”正逐渐褪色为“污水荒山”。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,朱湖湿地的守护者们展现出“壮士断腕”的决心与魄力。为了守护这片宝贵的湿地资源,朱湖毅然关停并转所有污染企业,拆除违章建筑,全面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。划定湿地保护生态红线,制定出台一系列湿地保护地方法规,建立湿地环境保护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”责任制,对8家老旧企业全部关闭迁出,全域50家畜禽养殖个体关停搬离,拆除府河沿线拦水坝10多处,综合整治排水口、泵站、涵闸11处,在府河、沦河兴建水质监测站2座。为避免城镇生产生活污水感染湿地生态,完善东拓、朱湖2座污水处理厂及管网,改造居民户厕2400座,兴建旅游厕所、城镇公厕27座,湿地流域生活垃圾全部集中到孝感静脉产业园无害化处理。逐步贯通主干渠系88公里,建设生态河渠130公里,治理支渠236公里。提档升级湿地生态保护区5000亩,新建旅游公路14公里、骑行绿道36公里。通过清淤疏浚河道、治理黑臭水体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、实施土壤修复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,辅以严格的环境监管与执法,河水恢复了清澈,鱼虾重新游弋,空气中的腥臭味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草木芬芳。天空重新变得湛蓝,白云悠悠飘荡,水鸟在湖面嬉戏,一幅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、天高云淡”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。绿色转型促发展:产业升级的“朱湖智慧”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,考验着朱湖的智慧。过去,朱湖农业以传统的粗放型种植养殖为主,大量依赖化肥、农药,不仅农产品品质不高,经济效益低下,更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二次污染。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,朱湖对产业结构进行大刀阔斧地优化升级。他们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理念,大力淘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,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绿色种植、生态养殖。依托朱湖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资源和良好的水质土壤条件,培育并推广了一系列特色生态农业品牌。“朱湖糯米”、富硒莲藕、无公害水产等,深受市场青睐;利用净化后的湿地水资源,养殖出的鱼虾蟹肉质鲜美,安全健康。“朱湖糯米”还成为驰名中外的孝感麻糖米酒产业“破圈”的“奥秘”,因为有了优质“朱湖糯米”的加持,正以60亿产值、85%的市场份额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。站在位于朱湖办事处塘口社区的糯稻种子繁育中心田间,看着遍野初绽绿色的稻芽,孝感市麻糖米酒行业协会会长、鄂宝种业科技负责人孙俊信心十足地说,“到2027年,孝感米酒行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。不光是产业发展,我们正在朱湖打造孝感糯稻科技产业园,蹚出一条以工哺农、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,让好生态、好产品真正发挥强农富民的好效益。”与此同时,朱湖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,配套形成田林路渠网、生态农业网,巧妙地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,大力发展观光农业。夏天,万亩荷塘碧叶连天,吸引游客前来赏荷采莲;秋日,金色稻浪翻滚,糯米飘香,游客可以体验农耕乐趣,品尝农家美食。这种“农业+旅游”的新模式,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,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,更让游客在亲近自然、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,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。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,让朱湖在守护“绿水青山”的同时,也收获了“金山银山”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万物复苏绘生机:生态红利的“朱湖答卷”朱湖湿地以最严格+最友好的保持办法,3247.99公顷湿地保育区,626.87公顷恢复重建区,733.90公顷合理利用区织牢野生动植物“保护网”,周边5000公顷农田取缔高残留农药,重建候鸟的食物链;退田还湖,种植芦苇、荷花净化水质,为鸟类提供隐蔽巢址;志愿者与专家组建“护鸟网络”,24小时监测栖息动态。这些努力让朱湖湿地新增鸟类90多种,濒危物种接连现身,一度绝迹的长江珍稀鱼类鳤也重现府河。目前园区累计记录鸟类272种,其中包括旗舰物种遗鸥、青头潜鸭、黑鹳、黑脸琵鹭、黄嘴白鹭、彩鹮、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;鹞鹰、雀鹰、红隼、黑冠鹃隼、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多种,赤麻鸭、斑嘴鸭、黑枕黄鹂、绿翅短脚鹎、暗绿绣眼鸟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70多种。清晨,百鸟争鸣,婉转悦耳;黄昏,夕阳西下,群鸟归巢,构成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。朱湖湿地成为众多迁徙鸟类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,也是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。这不仅是对朱湖生态修复成效最直接的肯定,更是大自然对人类善意之举的慷慨回馈。文明新风润心田:生活方式的“朱湖嬗变”生态的改善,产业的兴旺,最终惠及的是朱湖的百姓。随着湿地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,文明城镇、文明村庄的创建活动在朱湖遍地开花,“五零行动”(垃圾零堆放、环境零污染、安全零事故、和谐零上访、邻里零纠纷)深入开展,让朱湖的社会风气更加淳朴,人居环境更加优美,社区治理更加有序。由生态保护到清洁家园,群众由“旁观者”向“参与者”转变;由“要我做”向“一起做”转变;由“没人管”向“大家管”转变。这两年,统一组织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旧危房、畜圈禽舍、残垣断壁、乱搭乱建等建筑200多处7000多平方米;治理临河渠沟塘水边60多处6000余米;更新、维修、安装路灯300多盏;打通村旁渠边高标准绿道6000余米。贯通主干渠系88公里,建设生态河渠130公里,治理支渠236公里。新建旅游公路14公里、骑行绿道36公里。为让居民能够安心生活、顺心发展、舒心创业,朱湖致力生态成果全民共享。实施四汊功能城镇人居环境整治工程,提档升级镇区道路4公里,新建“口袋公园”2万平方米、智慧停车场8000平方米,完善教育、医院、停车、休闲、文体、超市、集贸市场、新能源车充电中心等设施,让群众从生态文明中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十年磨一剑,闪亮耀人眼
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蜕变
是“两山”理念实践的
一个生动缩影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