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追忆战斗经过
前天 10:08
甜蜜橙子
来自湖北
孝感槐荫论坛
激战中,一枚炮弹**,他失去了右脚
——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追忆战斗经过
“当冲锋号响起,我抱起机枪一跃而起,冲在最前面,密集的子弹如同穿梭的流星,从头顶嗖嗖飞过,炮弹震得地动山摇。我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,狠命向敌人扫射……”近日,回忆起那刻骨铭心的一幕,周学斌仍旧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,声音颤抖,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!—、从小种下英雄梦1960年8月,周学斌出生于汉川市麻河镇凉亭村。儿时的周学斌就喜欢舞刀弄枪,喜欢听革命英雄故事,董存瑞、黄继光、刘胡兰……这些英雄儿女的战斗故事,舍身忘己的革命精神,在周学斌幼小的心灵深深扎根,从小就立志要报效祖国,做像他们那样的英雄。6岁时,周学斌加入了村里的儿童团,从那时起,他承担起村里的打更巡防任务。每当夜深人静时夜晚,村庄里就会响起周学斌稚嫩的童音“各家各户,小心火烛,防火防特,人人有责”,他认真负责,干得有模有样。白天则手持红缨枪和小伙伴们一起守护集体财产,边学习文化知识,边练习红缨枪,还用自制的木头手枪练习瞄准射击,《毛主席语录》天天读,不离手。1970年,政府启动开挖汉北河工程,麻河镇要求部分村民搬离家园,迁至杨水湖乡。当时的杨水湖还是一片荒滩沼泽,村民搬迁有顾虑。年仅10岁的周学斌,主动劝父母配合政府带头搬迁。高中毕业后,他成为村小的民办教师。此时,湖区改造良田的集体劳动如火如荼,周学斌满腔热情一边教书,一边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集体劳动。他提出“铁心务农”的口号,在大队广播一遍遍循环播放,大大带动和鼓舞了群众劳动热情,加快了湖区建设,小小年纪便受到了村里的多次表彰。二、热血男儿当兵去1978年12月,18岁的周学斌毅然报名参军。新兵连里,他力求做到每一个动作标准、利落,一个动作要领他常常独自暗暗练上几百上千遍。由于他的听觉、视觉从小就异于常人,在野外拉练中,他善于细心观察,通过动物、植物,以及一些自然现象来辨别方位。他扛、爬、跑、举样样领先,班长让他负责每天的班务发言。他总是热心帮助和鼓励战友,从汉川参军的这一批共有86人,而周学斌迅速成长为一名最优秀的战士,得到了战友与领导的一致认可。周学斌因为各项成绩优秀,被安排当机枪手。在机枪训练中,他射击、打靶连中靶心。为了更好的掌握机枪射击的后坐力,他常常端着机枪不停摆弄揣摩,领悟体会,作出准确的射击判断。作为新兵,周学斌训练不到两个月,便受到了连队嘉奖。 1979年2月17日,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,周学斌所在的54军开赴前线。从河南焦作出发,坐火车到达广西后,开始徒步行军。由于战斗形势紧张,防止越军伏击和轰炸,只能绕道而行,昼伏夜出,不能走大道,专走险象环生的羊肠小道。中越边境的气候,每隔一小时就会下雨,冷得人瑟瑟发抖,太阳一出,又燥热难耐。部队走得筋疲力竭,常有战友中途昏迷。看着从战场上运下来的伤亡战友,周学斌暗暗下定了为国牺牲的决心。2月27日,部队到达谅山外围,清剿各个山头的越军,展开了无数场激战,终于到达650高地附近。3月3日凌晨,上级下达了一定要拿下650高地的死命令。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,周学斌和战友们发起冲锋。他抱着机枪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,找准有利地形向敌人扫射,突然,一枚炮弹在身旁炸响,周围泥土开花、树枝飞扬几丈高,他的右脚被炸掉,被战友抬下火线,辗转送到后方医院。伤愈后,医院为他右腿安上了假肢,鉴定为二级甲等伤残。周学斌被荣记三等功。 三、不给政府添负担1980年10月,周学斌被安置到杨水湖乡食品营业所(生猪屠宰场)担任负责人,本着继续为人民服务的信念,他勤勤恳恳,兢兢业业,每天凌晨3点就来到了单位,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。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,单位经营效益每况愈下,为贴补家用,周学斌种过田、卖过冰棍、修过自行车、开过小卖部和小吃店。他说:“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,只要自己还能动,就要自食其力,不给政府添负担!”周学斌话语铿锵。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