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省推介!这位孝感人的故事,值得点赞!
7-8
爱吃猫de鱼
来自湖北
孝感槐荫论坛
7月6日
湖北卫视《湖北新闻》
“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”专栏播出
《汤俭民:“泥腿子”专家的“金种子”传奇》
在孝感市孝南区的稻田里
67岁的汤俭民四十年如一日
培育出33个水稻新品种
推广2000余万亩
这位“泥腿子专家”
用一粒粒金黄的稻谷
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
记者 艾思航:
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 汤俭民:
水稻它就在中午温度越高的时候,它就这个时候开花,只有开花我们才能去改良它,把杂交搞完了,你才能回家吃中饭。
烈日炙烤,汗如雨下,汤俭民似乎已经习以为常。其实,县级以下农技部门只有推广任务,并没有育种科研任务,但汤俭民却在育种这条艰辛的道路上坚持了四十年。
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 汤俭民:
我也是农村孩子,在实践中也确实看到对于我们的广大农民,他需要科技,他们渴望得到优良的品种,人民需要我们去做,这就是最好的舞台。
缺资金、缺设备、技术低,想要培育出优质品种谈何容易,汤俭民将最基础的科研工具发挥到极致——那个磨破边的帆布背包里永远会装着记录本和笔,随时记录下育种材料最细微的变化。
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 汤俭民:一年是8个本子,大概有50多页, 6、70页的也有,记录着这些育种材料的农艺性状,正面写反着写,写完。
40年,300多本记录本
最终汇聚成一座数据“长城”
记者发现
汤俭民翻阅资料的手指
一直弯曲着
这是有一年,为了不耽误育种季
他拒绝给受伤的手指上夹板造成的
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 汤俭民:我上夹板了那我怎么搞,我一两个月不能下水,因为我很忙,所以我就没有管它了,长成了个畸形。
汤俭民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最终在广袤田野里结出了金灿灿的硕果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他培育出两个荣获中国农博会银奖的地方特色品种,新世纪他又6次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认证,让濒临绝迹的孝感香稻重焕生机。
孝感市孝南区新铺镇徐山村村民 张水华:
普通稻打好比卖一块二,这个稻起码要卖两块到两块二的样子。汤专家在技术上面还给我们指导,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有汤专家在我们肯定放心了。
眼下,汤俭民仍奋战在育种一线
朝着让水稻更香
抗性更强
产量更稳的目标迈进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