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落榜生血泪史:毁掉孩子的不是手机,是沉迷快乐的致命诱惑
作家尼尔·波兹曼在《娱乐至死》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:
“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,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。”
高考出分后,多少孩子的经历,再次映证了这句话背后的残酷现实。
01
最残忍的真相:
所有让你爽的东西,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
前两天,在网上看到一个热门帖子,不少网友直呼感同身受。
教育博主@米悦讲述了一个落榜生的人生转折:
初中时,她拥有了第一部智能手机,从此就深陷手机中的世界无法自拔。
每天看短视频、各种动漫等,已经占据了她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,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,根本控制不了自己。
有很长一段时间里,她连睡觉都拿着手机,满脑子都是那些搞笑段子和视频,有时候还会熬夜看动漫,到了第二天上课时整个人都昏昏沉沉。
作业永远完不成,上课也完全听不进去,时间一天天过去,她的成绩一落千丈。
眼看着中考越来越近,她才突然间慌了神,终于清醒过来,抓紧时间学习,所幸最后勉强考上了所普通高中。
刚上高一时,她下定决心,从今往后一定好好学,不能再让父母失望。
可没过多久,她又一次掉进了“欲望的陷阱”,玩手机的不亦乐乎,经常一玩就玩到天黑。
高中三年就这样浑浑噩噩走过,每天上课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玩手机,视力越来越差,考试多次垫底,可她却因为常年身处这样的状态,再也没有了上进心。
意料之中,她高考落榜了,看着别人考上好大学满心欢喜的分享喜悦,人生充满光彩,未来前途无限,她既羡慕又悔恨。
于是,她在醒悟之后,打算将这段成长路上最痛彻心扉的血泪教训分享出来,希望所有孩子在迈向未来的路上,控制好自己的欲望,别让手机毁了自己的人生。
无奈的是,现实生活中,有多少人,还在重复着这样的路,沉迷眼前手机或游戏带来的快乐中走不出来,一步步将自己曾构建的美好未来摧毁。
高考开始查分那天,看到一位老同学发了条朋友圈:“人总要承担无知的后果,大意的代价就是吃不完的后悔药......”
聊天后才得知,她儿子高考查分,考了三百多,现在全家都特别焦虑,她丈夫和儿子整日在家吵架,闹得不可开交。
儿子虽然在考完试后痛哭流涕,终于意识到玩游戏荒废了学业,但又怕自己吃不了复读的苦,目前陷入了对未来选择深深地迷茫。
而她则是看着儿子玩了两年的手机悔不当初,怨自己在教育问题上太大意,轻视了手机成瘾的严重性。
现有的教育案例中,这样的悲哀结果不在少数。
见过一些孩子总觉得读书苦,便选择在人生的大好青春年华里,想方设法偷懒寻找快乐,享受玩手机、打游戏带来的兴奋和安逸。
等到多年以后,宝贵的学习时间一点一滴被浪费,距离梦想的未来越来越远,才恍然大悟:
原来,那些让自己感到爽的东西,其实都标记着高额的价格,往往需要付出大半生的辛劳去赔偿。
就像著名教育专家王金战在演讲时说的那样:
“天天上网、打游戏的那些孩子快乐吗?他玩一天把自己全部掏空了,玩的时候很痛快,过了后就是深深的空虚,快乐一时,痛苦一辈子。
但是想学习的孩子,他们敢于吃苦,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,吃一段苦,快乐一生。”
手机不会直接立刻摧毁人,可它会悄无声息地吞噬人的注意力、意志力和美好人生。
人难以被叫醒,通常只能痛醒,最怕的是,等到痛醒的那一刻,一切都为时已晚。
每个孩子都应当趁早明白:你的人生轨迹,都藏在你一次次的选择里。
当你懂得在玩乐面前及时收心,为自己的未来负责,学会做一个自律的人时,将来的路才能越走越顺。
02
教育最大的危险,
就是在最关键的青春期“静待花开”
废掉一个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?
光华赋能董事长方永飞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了几点原因:
“懒,馋,拖延,爱熬夜,自控力差,整天精神内耗,不好学,假装努力、持续幻想,语言上的巨人、行动上的矮子。”
在他看来,很多人不是天生差的,而是一步步变差的,一天天持续下去变差的。
仔细想想,的确如此。
教育路上,也存在类似的情况,很多父母总把“羡慕别人家孩子”挂在嘴边,常认为那些孩子的优秀是天赋造就,而自家孩子似乎天生就只知道偷懒。
也有一些父母总觉得教育就是“静待花开”,于是彻底放手,放纵孩子随心所欲的成长。
但事实上,大多数人都忽略了,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,尤其是青春期,一味地不管不顾,迟早会把孩子拖向深渊。
青春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,负责决策、自控、计划等重要能力的前额叶还未完全成熟。
所以导致很多青少年容易冲动,对长期后果的预判能力较弱,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诱惑抵抗力也比较差。
如果父母长期放纵孩子贪图享乐,甚至自身也沉迷手机,无法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和引导作用。
等到时间一点点推移,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,孩子身上终将形成一些不良习惯,轻则击退他们学习进取的意志力,重则毁其一生。
要知道,真正的静待花开,不是放任自流的当“甩手掌柜”,而是负起责任、竭尽全力后的摆正心态。
作家李笑来讲过一段亲身经历:
有一次,他去朋友家做客,看见朋友的两个孩子无所顾忌的坐在一旁全身心玩手机。
见他留意到孩子的举动,朋友赶忙解释说:“孩子不懂事,大家别见怪。”
他听到这番话后,开玩笑道:“是不是你自己就常抱着手机玩?也爱吃喝玩乐?”
朋友肯定地表示,还真是这样。
聚会过后,李笑来将一把吉他送给那位朋友,劝他平时没事多在孩子面前弹弹吉他。
再次闲聊时,他听朋友说起,自从开始在家练吉他,孩子们也开始追求积极向上,培养正向的爱好,不再沉迷手机。
作家麦家说得很对:
“青春期就是一种危险,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,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。
我们作为长辈,只有一种选择,帮助他变成一朵花,抹平坚韧的地方。
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、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。”
“孩子还小,玩会儿手机也没事”
“现在谁不玩手机?管太严反而会逆反。”
“等他自己醒悟吧,懒得再说了.....”
这些话听起来是作为家长的宽容,实则是教育过程中最大的失职。
身处青春期的孩子,就像是一颗植物,父母作为园丁应当及时修剪花枝,既需要尊重成长规律,也需要适时引导。
当孩子沉迷手机,滋生各种不良习惯时,父母应该及时与其沟通,帮助孩子纠正问题,通过共同制定规则等方式,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。
孩子不自律是本能,父母正确指引方向,教会他自律是本事。
请记住:好的教育,不是放任野草肆意生长,而是默默耕耘、耐心修剪枝叶,用心浇灌出一个精彩的明天。
03
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懂得:
帮孩子做好“多巴胺戒断”,激发成长内驱力
今年高考结束后,有两个高分学霸的成长历程受到了极高关注。
一个是浙江宁波某中学学生任雪松,初中时曾因为沉迷游戏,就连中考期间回家第一件事都是打游戏,所以中考成绩并不理想。
上了高中后,他幡然醒悟,咬牙戒掉了游戏,开始改变自己,重塑未来。
班主任坦言称,任雪松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教室,晚上放学后一直学习,通常都是班里最后一个离开的。
就这样,高考时,他考出了634分的优异成绩,完成了学业上的逆袭,也扭转了原有的人生轨迹。
而另一个孩子则是今年高考中,一鸣惊人的湖北高考“屏蔽生”陆禹铖,当采访时被问到“努力和天赋哪个更重要?”
他坚定地回答:“高中学习对天赋的要求其实并不高,且光有努力或天赋都是不够的。但学习过程中,努力其实比天赋更重要。”
面对镜头,回忆一路走来的成长,陆禹铖感慨道,其实自己从小到大惹妈妈生气的次数很多,感觉是有点对不起母亲的。
曾经的他,因为沉迷手机无法自拔,跟家人的关系也一度闹得很僵。
在他的记忆里,如果不是母亲一直督促他好好学习,或许他早已在贪玩中迷失了自我。
收获今天这样的成绩,他十分感激妈妈这么多年没有放弃自己。
最近几年,常听到一个观点:
“未完成的课题会反复出现,直到你给出新的回应。”
对于每个孩子而言,人生的路就是如此,你逃避的那些课题、学习、选择,若不认真应对,在未来的路上总会反复出现,甚至变成未来影响你的深坑。
对于每个父母而言,教育的路也是如此,你忽视的那些关于孩子成长的重点,若不趁早解决,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一直存在,迟早会变成毁掉孩子的深渊。
有远见的父母,往往懂得趁早教孩子戒掉那些不良习惯,比如长时间玩手机。
避免让孩子对“高刺激、快反馈”的事物形成习惯,做好“多巴胺戒断”,让孩子达到一个相对平衡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状态,从延迟满足中获得力量。
想要帮助孩子激发内驱力,培养好习惯,戒掉手机瘾,务必牢记这3点:
(1)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,父母必做 3 件事,比管孩子更重要
管好自己——孩子写作业时,家长不坐旁边刷手机,可看书、办公或做家务,用行动证明 “不玩手机也能有事做”。
用 “高质量陪伴” 填补空虚:每天留出 15分钟专属时间: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,比如拼模型、聊学校八卦,让他感受到 “现实互动比手机更有趣”。
别让手机成为 “奖惩工具”,不要说“考 90 分就给你买新手机”,容易让孩子认为手机是最高奖励,更想得到。
(2)制定合理的规则,明确手机使用协议,及时处理问题
避免直接一刀切,处于青春期的孩子,这样做容易引发对抗心理。
和孩子一起制定《手机使用协议》,比如:作业做完才能玩(先完成任务);每天最多1小时(超时扣减第二天时间);睡前1小时不玩(避免影响睡眠)。
当孩子沉迷手机时,不要硬碰硬,首先让其明白长时间玩手机的坏处,其次冷静沟通,避免冲突升级,关注问题解决,而非发泄情绪。
(3)家长有耐心,孩子懂坚持,好习惯才能养成。
不要期待孩子立马改变,习惯养成需要时间。养成一个习惯,至少坚持3周,逐步调整规则。
孩子表现好时,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。
比如,当孩子按时完成作业,可称赞其 “今天作业完成得很及时,效率真高”。积极的反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,让他们更愿意保持自律行为。
告诉孩子,改变不会一夜发生,但每天进步一点,就会离自己向往的未来越来越近。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
同样,人生也没有回头的路,做错了选择,走错了路,终会悔恨终生。
愿每个孩子都能牢牢握紧自律的钥匙,对自己的未来负责,在每场人生的大考中交出让自己满意的答卷。